2010 秋季拍卖会 中国书画(一)

2010年11月21日 上午9点30分
北京昆仑饭店


本公司不再对禁止出境拍品标注“*”,由买受人自行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文物出境审核手续。 所有成交价均已包含15%买家佣金。

Lot 48

黄宾虹(1865-1955)  溪山静观

立轴 设色纸本

1947年作

估价(人民币):1,800,000-2,500,000

成交价(人民币):4,704,000

包首:天津美术出版社藏画,编号00751
本幅:董巨二米,沉雄古厚,六法正宗,气韵生动,中有静穆之致。拟奉子谦先生属粲,八十四叟宾虹。
钤印:黄宾虹、黄山山中人

尺寸:111×44cm. 约4.4平尺

展览

“传统与创新—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展”,国父纪念馆(台北),(台北)国父纪念馆主办,2004年3月6日至4月4日

出版

《春申艺韵—二十世纪海上画坛》第28至29页,(台北)羲之堂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,2003年10月
《传统与创新—二十世纪中国绘画》第11页,(台北)国父纪念馆,2004年2月
《黄宾虹书画专集》第116页,人民美术出版社,2009年1月
《南黄北齐—黄宾虹·齐白石书画选》图版43,人民美术出版社,2010年9月

纪录

香港苏富比,2005年10月24日,编号1057

简介

说明:《溪山静观》此作,黄宾虹自署“八十四叟宾虹”,时为1947年,当时黄宾虹虽南归念切,但仍居北平。自1937年由上海迁居北平,这是他居住这座古都的最后一年,次年便南归杭州。在北平的十一年,他完成了“黑宾虹”的转变,确立起自己屹立画史的黑、密、厚、重的基本山水面目。《溪山静观》展示出的正是这种面目的确立。
《溪山静观》近处一座大山拔地而起,如纪念碑般兀然耸立,迫人眉宇,几乎占据了整幅画面的五分之四,而画面右侧边与山后,只用淡墨勾勒远山之意;一条小径从山下曲折通向大山之中,隐然消失在靠近山顶的密林间;沿小径向上,禅房、石桥、山居分别坐落于山脚、山间和山顶。山体受光之处,淡染汁绿;背阴之处,略染花青;树干、小径、溪桥与屋宇等轮廓,则随染暖赭,以别阴阳……山、水、路的布置与设色,得其理而已。
黄宾虹认为,要表现出山水的光辉,第一要紧的就是把墨使足,摆脱元以后干墨皴擦的习气,进行墨法革命。画中之山,在层层积染的同时,强调积墨的水渍效果,做到“墨泽中间浓丽而四边淡开,得自然之圆晕,笔迹墨痕,跃然纸上。如此层层积染,物象可以浑厚滋润,且墨华鲜美,亦如永远不见其干者。”由于强调墨华鲜美的层层积染,才能兼得气韵生动与静穆之致。
《溪山静观》作为典型的“黑宾虹”面目,同时还体现出画家对虚白的妙用。他曾在《自题山水》中强调过画面的虚实之理:“岩岫杳冥,一炬之光,如眼有点,通体皆虚;虚中实,可悟化境。”画中山峰,几乎通体皆黑,但在小径、溪桥、林屋、树干等处,画家有意留出片片空白。对这种空白,潘天寿堪称慧眼独照:“黄宾虹先生晚年的山水,往往千山皆黑,竟是黑到满幅一片,然而满片黑中往往画些房子和人物,所画的房子和房子四周都是很明亮的。……这就是利用空白点使主题点突出的办法。”点点空白,令黝黑的山峰陡然虚灵起来。而这空白里的林屋、屋中人、溪桥等实物,又使得“虚中有实”。虚实的穿插交错,令全作迷离浑厚,进乎幽深之境。

京ICP备17021058号-1
版权所有 © 2005-2024. 北京诚轩拍卖有限公司
地址: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甲6号华熙国际中心C座26层 邮编: 100022
电话: (86-10)5887.0808 传真: (86-10)5887.0909 Email: info@chengxuan.com